四色界定

初禪名為離生喜樂地。

離欲界之粗濁,而生初禪得喜樂,故名離生喜樂地。

  初禪有五支功德。

  一、覺支。於禪定中,得大清淨,知色界細觸,非欲界粗觸,如大寐得醒,如貧得寶藏。二、觀支。即以細心分別禪中諸妙功德。三、喜支。獲得初禪,定中所得利益甚多,如是思維,歡喜無量。四、樂支。喜心既息,恬然寂靜,受禪定樂。五、一心支。證初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散亂,若將喜樂心息,則心與定為一,故名一心支。

  得初禪人,能離五蓋。

  一、離貪欲蓋。欲界樂粗淺,今得初禪之樂細妙,以勝奪輕,故能離貪欲。

  二、離瞋恚蓋。欲界苦緣逼迫,易生瞋心,得初禪時,無有逼迫,樂境在心,故無瞋恚。

  三、離睡眠蓋。得初禪時身心明淨,定法所持,心不昏亂,觸樂自娛,故不睡眠。

  四、離掉悔蓋。禪定持心,任運不動,故能離掉,由掉故有悔,無掉即無悔。

  五、離疑惑蓋。未得初禪時,疑有定無定,今親證定境,疑心即除,故得離疑惑。

  昔日常為欲火所燒,得初禪時,如人入清涼池,是以偈說:「如貧得寶藏,大喜覺動心。」初心粗念名為覺,後細心分別名為觀。若得初禪,即具信、戒、捨、定、聞、慧等種種善心。需知初禪覺觀二法亂心,譬如人睡眠,有呼喚聲,心大惱亂,故應遣覺觀。

  初禪所生之喜樂為粗,障二禪內淨,初禪唯與身識相應,故名外淨。二禪則與心識相應,故名內淨。初禪心有覺觀,名為內垢,二禪無尋無伺,故名內淨。

  既知初禪之過,障於二禪,今欲遠離,當用三種方法遣除。一、不受不著。二、呵責過失。三、觀心窮檢。由此三法,可離初禪覺觀之過。譬如世人僱傭工作,後見其有過失,心欲令去,亦用此三種方法。如是上人利智,不與顏色自動便去。二若是不去,應與數數責備始去。如果再不去,則以杖遣出。呵責初禪覺觀方法,亦是如此。

  二禪名為定生喜樂地。

  此定生時,與喜俱發,勇心大悅。二禪未發時,於其中間,亦有定法,從此靜坐,加功不已,其心忽然澄靜,無有分散,即是未到地定。如此經久,不失不退,定心與喜俱時而發,如人從暗室出,忽見外邊光明,其心明亮內淨,十種功德俱發,具如初禪發相。

  二禪有四支功德。

  一、內心清淨。既離覺觀,依內淨心發定,皎潔分明,無有垢穢。二、喜悅無量。定與喜俱時而發,行人深心自慶,內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善法。三、甚為快樂。行者享受喜中之樂,恬澹悅怡。四、一心不動。受樂心息,既不緣定內喜樂,又不緣外念思想,是故一心不動。

  三禪名為離喜妙樂地。

  入此定時,離於前地之喜,而得勝妙之樂,身諸毛孔,悉皆欣悅。

  欲得三禪,又當呵責二禪喜悅之過,亦如捨覺觀,由愛故有苦,失喜則生憂,如人知婦是羅剎女,棄捨不生戀著,仍用三法遣除。一、不受不著。二、呵責過失。三、觀心窮檢。喜則自謝。

  三禪未生,中間有定,加功不止,一心修習,其心湛然安靜,即是三禪未到地定。而後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心樂美妙,不可為喻。

  樂定初生,既未身,中間多有三過。一、樂定既淺,其心沈沒,少有智慧。二、樂定微少,心智勇發,不能安穩。三、樂定之心,與慧力等,綿綿美妙,多生貪著,心易迷醉,是故經說:「是樂聖人可以捨,餘人捨為難。」

  三禪欲發,有此三過,是故樂定不得增長身,當用三種方法調適。一、若心昏沈,當以念精進慧策起。二、若心勇發,當念三昧定法攝持。三、若心迷醉,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以自醒悟,令心不著。雖對五塵,不發五識,樂與意識相應,以識內滿,故身而受樂。

  又者,初禪之樂,從外而發,外識相應,與意識不相應,內樂不滿。二禪之樂,雖從內發,然從喜而生,與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而樂依於喜,喜尚且不,何況於樂乎。今三禪之樂從內發,以樂為主,內無喜動,念慧因緣,令樂增長。

  三禪有二時樂。一、快樂樂。樂定初樂,未能身。二、受樂樂。樂既增長,身受樂。譬如石中之泉,從內湧出,盈流於外,滿溝渠。三禪之樂,正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