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學修佛法的方向

佛法是覺悟之法,是智慧之法,是解脫之法,更是利益眾生的方便之法。法無定相,法無定義,法無定解,法更無一成不變的定法。隨解、隨類、隨機、隨緣,如水入器,恰到好處,不可執取自受用水而破他人之受用水,水雖同質,因器而異,所以眾生得入佛法都是相契于因緣,成就于相應的。
但是,佛祖隨機隨緣說一切佛法,現代法師依法演繹弘傳普及,就法的本身而言,都是圓滿和如理的。因此我們應該隨喜讚嘆諸法師所講授、所著述的佛法妙義,感謝他們的辛勤勞動,並隨份修學。
目前不少人感慨于佛法的差別異說的不統一性,所說都有道理,但卻一時難以會通,故有越學越糊塗的感覺。尤其來自藏傳佛教與海外佛教的某些特殊的觀點,使漢傳佛教的許多信仰者難以適應。由此便可看到佛法雖是圓滿不二,卻因為根機不同與地區不同的關系,在學與修上就有極大的差別。所以,就大局來講,佛法應融通而並弘。相互交流以促進。就個人來講則應根據自己的根器等條件而善巧學修,方有成就。
這裡僅為初機學佛者提供一些學修方向性的知識,以作參考。
一、基本知識的學習
初機入佛門者,必須先了解《佛傳》、《中印佛教史》、《什麼是佛法》、《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正信的佛教》等現代人介紹佛教的入門書,真正了解學佛的道理,由此而產生正確的信仰。如有法師講解也應親近聽學,使自己對佛法有一個全面的概念,能從內心歸依三寶,明瞭因果輪迴之道,分清正邪,知道修行的真義,這為入佛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歸依與依止明師
由於對三寶生起了凈信,便真正趨向於歸依與依止修學的願望。在一切寺院中遇到具足正見、戒律清凈、威儀慈悲,能方便攝眾的出家僧寶,至心地歸依,並隨力供養,詢問佛法要義。這樣不僅止于歸依一位師父,可以在有緣的師父前均隨喜歸依,並廣泛參學佛法。當在師父們的慈悲感召下,道德修養的熏習、與佛法見地的指導下,逐漸明瞭自己今后進修的方向,並認定了某師是真正有成就的大德,與自己特別有緣,於是就認定為修持上的依止師而一心向師學習,堅定不移,也就完成了拜師參學的過程,從此不再向外隨喜歸依,而是一心精進于法門。
三、歸宗的選定與方向
目前佛教界流行的宗派基本上有天臺宗、禪宗、密宗與凈土宗。天臺宗應向通達天臺教觀、圓解佛法的善知識學習,需要年輕、知識程度較高,且有一定的悟性,並不執文字而起觀行,方能得入。禪宗雖有臨濟、曹洞等派的流傳,但得入禪宗一是根器,二是明師,此在機遇,故可遇不可求,全不在文字學問的修養與次第功行的努力。直入心地,微妙難思。密宗則有藏密——漢地人除極個別外,一般人學修起來有相當的困難,因為根器、風俗、性情皆不同,故很少有圓滿成就的。東密在大陸絕少流傳。國際圓覺宗則由天臺、禪、紅密及歸向常寂光凈土的一系列法系所組成,較為適合漢地人修學。印心宗心中心法,則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凈土為歸,也是簡單易入的當機法門。凈土宗有圓宗與偏宗的兩大類,圓宗則提倡一切佛法、一切行持皆成凈土的資糧助緣,也皆可隨禪、密、止觀等法行,回向凈土者,均能往生,這比較能全面攝機與維護整體佛法的弘揚。偏宗則認為專持名號,一切法與行都放棄不要,認為持大悲咒也是雜修,結果少數人可以得專修之利而往生,大多數人固根器與修養的不足而生執著,死於單持的法下而不能解脫狹窄的心量,結果染污難除,凈念不生,反成謗法之罪!
四、十類人的學修方向
就學佛人的類型看,大致可以歸納為十類。而種類的不同,其學修也必然有異,所以將其不同學修方向略示如下:
(1) 根利者——參學真正明師,得其指點,頓悟佛法根本真義,受用於心,相應不二,並於日用之中直接體現出來,形成悟修不二的真修,了妄即真,顯為一切差別的方便法用。
(2) 知識分子——應好學佛法,遍參經論,了達世出世間一切佛法,通達各宗各派教義,並結合社會的各種哲理等知識,形成自己獨特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即用此智慧正觀觀察人生實踐與世界變異,利用生命運動的法則,改變自己與他人,終至於達到解脫與利樂的目的。
(3) 年輕人——應多多參學、研究各系統的佛法,不宜過早專宗,使見聞廣開,識力高遠,磨煉人生,透脫世情;然后以其人生的經曆與生活的體悟,契入佛法,證於心地,或者再依明師修行,深入道妙。
(4) 年老者——因年齡關系,時間有限,精力不足,故宜以最快的時間領解佛法的精義,參透人生的真理,歸向於生命解脫的真實。故應一門深入,專持單提,心不旁騖,安養心神,樂在其中,逐漸與世隔斷,心中唯有凈士莊嚴,待臨終時至,即得自在往生。
(5) 入宗者——已入天臺、禪、密等各宗者,且有大志弘法之願,應儘量學修全部的師承之法,深入體悟,並超越法見,不執宗派,透過師門,以圓悟的心量,隨機弘揚佛法,利樂有情。如未盡師門之學,應參拜本門中最高成就者,與其印證心地,圓滿道法。
(6) 發行者——發心行于某一種弘法利生或適合自己的某一種行法的。如住山苦行者、依師修法者、道場隨眾者、供養護法者、著書立說者、演講說法者、機鋒點化者、編輯刊物者、管理道場者,等等,均應真正投入其中,不斷培養自己的能力,使這一生有所成就、有所發揮、貢獻于佛教的事業。
(7) 根鈍者——有些根鈍智淺的行人,修行就有一定的困難,一者容易受他人影響,二者不能廣學,三者無力總結佛法精義,四者對自己的境界不能明瞭。故根鈍者,應老實依師而修,專心一法,苦心孤詣,不隨隊打轉,久而久之,業障消融后,也必能心花開發,成就勝智。
(8) 大心者——智慧特高、根器特利、心量特大、方便特多,此類行人應圓通一切佛法、宗派,了達一切法義差別,透徹文、哲、史等方面,然后應社會大眾的機緣而廣開勝妙法門,引導佛教的潮流,使當代行人有正法眼與契機之法門而得大利益。
(9) 實用者——有許多學佛者從事于社會的工作,面臨著許多社會問題、工作問題、事業問題、家庭問題、生活問題。就應從實際出發,一一用佛法的智慧解開一切問題,使一切的作為都能恰到好處,使學佛的成就與人生的體悟完全一致,這樣在經曆人生的過程中,也就逐步地完成了學佛的心地的開發,顯現為真正的人格化的佛化生活。
(10)除障者——無論是哪宗哪教及哪一類的學佛者,凡遇到心地、境界、煩惱、業報、行為等一切障礙時,就應了解障礙的性質與狀態,試用佛法去解除,如自己的智慧不夠,就應向善知識請教,排除此障。通過對障礙的解除,也就學修了佛法上的真正見地。
以上所述學修佛法的方向,僅就個人的觀察所得;其真正深入佛法的契機,還在於行者本人對自己的把握,因為一切唯心所現。同時我們知道,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也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菩提涅槃、極樂凈土都在呼喚我們的回歸。但是如果所學非所行,或所學與所行與自己無關,那麼根本無法趣入無上大道,圓成生命的真正價值。因此,我們理應以明凈的智慧去觀察教法與自己,依止明師,相應而學,如理而修,並於時時處處回歸自心。如此學佛修行必能開顯悲智不二的妙德,且日新月異、不斷升進,畢竟圓滿菩提道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