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修道
<<耿 林>>


  佛曾說十句法,第一句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很扼要的說明了,一切有情(動物),能延續維持其生命體的,不外乎依賴於「食」。
  沒有了「食」一切有情將無從談起。有情生活在這自然界中,如同一盞燈似,能按時加油和燈芯,使其延續不斷,也就能繼續地放發著光明。相反,就會息滅。人如不按時進食同樣難以持續其生命體。食,就像燈中的加油和燈芯一樣,居於如此重要的因素。盡管對於修道者來說,「食」並不看得十分重要,但一個真正懂得教理的人,知六道生死之淪的痛苦根源,想盡辦法求出解脫之門,必需要有正當的飲食為資助。因為,既然了解無始眾生均由貪(食,包括食物的一部分)起瞋恚等煩惱,致使生死穿流不息,就更能善於利用「食」來資助這無常的肉體進行修證,回復本來的真如本性,這樣就能增長道業的日益升華。因此,從有情(眾生)乃至成佛(成佛必經人間肉體),「食」起著舉足輕重而不可低估的助道品,由此,更加顯得多麼的重要!所以,佛陀以曾經在雪山所受的苦肉計(絕食),所得出的經驗,加以證悟後的高超智慧,細致觀察了人生,開方便門對「食」展示了全面而具體的剖析,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異常的誘導,告誡人們應如何正視「食」的潛在力量和現實的意義。啟迪那些忽視生活的盲修者。
  現在就「食」的問題談談,對有情生命體有那些資益和重要。如果,以一期生命體來言,佛教以「四食」概括了有情的日常生活,在《雜阿含經》第四十一卷說:「四食於四大,眾生安立。饒益攝受……」人體是四大(地水火風)組成的,因此,相對產生了四食的名詞。所謂「四食」即是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即是分別日常餐次段落的粗細飲食叫段食。眾生以六根發出的六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生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根六境相互涉入而生六識)根境識和合而生起一種合意感覺叫「觸食」(眼根以眠為食,耳根以聲為食,鼻根以香為食,身根以細滑為食,舌根以味為食,意根以法為食)。意欲思願,也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使生活能維持下去的叫意思食。執取身心與染愛相應的識叫識食。看來有情眾生的生活主力由此「四食」盡可包羅。食,說確切一點,直接資益增長著有情的一期生命,欲也間接地種下了第二生命期的再創(有情不知塵勞自苦,迷戀侈望,不知不覺中種下了來生的種子,主要由意思食和「識食」在調撥支配)。所以,佛陀立此「四食」,用意在於說明他對執著迷惘的眾生的悲切關懷,以及對世間假相虛幻的徹底破除而進行分析。引導眾生正確通往光明的里程。如此高超透徹的真理,恐要比其宅所有的創造發明的現代學說,望塵莫及,自以弗如。
  至於「食」在《阿含經》中,所說到的範圍很廣泛。「明解脫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食?」答曰:「七覺支為食……」乃至「有愛者則有食,非無食,何謂有愛食?答曰:無明為食……」這樣一切有情眾生就無法離開食的囹圄,並且,長期在於食中打滾,不能自己。照《俱舍論疏》第十卷)中說:寒遇日光及值炎火;熱逢樹影,並得風涼。有益予人,皆名為「食」的說法,吾人日常中的一舉一動無不帶有食的色彩,也就非常客觀普遍,無所不到,無所不及。佛法處處著重於以人類為基礎,更無法離并「四食」範圍。就連生命中最微細的一呼一吸,也都資益著有情生命體的延續。
  人乃至最小昆蟲類的有情眾生,都許是為了「食」字而生活賣力。「食」這東西以《俱舍論》說:「毘婆沙說……,一初食能除飢渴,二消化已資根及大」起著支柱有情的形軀作用,也使其更能為自己造作或善或惡的業。例如《俱舍論》說的「思謂能令心有造作」。《唯識論》也說:「思謂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業」,由此可見「四食」中的意思食的力量很大,造善或者行惡,全憑它為動力。碰到樂意的境界而生歡喜,藉以希望。如人思想飲食,令人不死,小兒視梁上懸囊及望梅止渴等喻,均與意思食相應。在最高級的人類裡,我們明顯地看到「食」是多麼的重要,人們為了生活不僅過去、現在,挺而走險,用盡心機,想盡腦汁,直至未來,也還盡一切可能去實現自己所妄想得到的東西。所以,就有了生生死死,死而復生的因果說。有情眾生造作業力,辛辛苦苦,競競業業,一旦為了自己的利益關係,甚至不顧一切代價去吃掉他人,這種現象特別在充滿階級矛盾,競爭的社會裡是比比皆是,司空見慣,被大家所熟悉。他們都到底為了什麼呢?可能而肯定為生活而滿足生活欲望吧。人類(有情)在享受種種資益過程中,是永無停止和滿足的時候,那怕是生命的最後一刻。依佛經說,凡是有形體的三界有漏眾生,不是有這種食,必定也有那種食,完全不出世間中的「四食」。於是在平凡的生活無形中,給了生命體塗上了一層暗淡而不易的塵垢,使此期生命又有新生再創的潛力。佛教的「生生相續,流轉不息」說,也就是從這原因上而建立起來的。佛教不否定也不反對,「食」在有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假如一個人沒有前途的希望和未來的目標,促使自己向上升華的志願,必覺人生毫無意義,終日渾渾噩噩。乃至整個國家民族沒有一種正氣的魂感,就不可能恢復之興旺發達,繁榮富強,遲早會給這個國家民族帶來危機、災難,很可能被其它所吞沒、代替。這就關鍵到是否有意思食了。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或「人為錢財而死,鳥為食飽而亡」。有情在享受或創造財富的過程中,由於沒有滿足的欲望,過份強求或取之不義之良,有時勢必招來不幸之禍,這種說法,雖然屬於片面的看法,但有事實的道理,其實一切有情無不具有「四食」而圖生存。不過應該取其正當的,而棄之不義的「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