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生活禪觀
佛陀證道後,傳授了一套啟發智慧和減除煩惱的禪觀法門。這一法門是佛陀在世時,教導弟子修學的基本方法。當時弟子們透過身體、感受、心念、用意四個階段,不斷地訓練自己,觀照自己,檢驗自己,因此得以減除煩惱憂苦的束縛,證得解脫自在的阿羅漢果位。現代人若能如實的依照佛陀的教導,落實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間,隨時隨地不間斷地修習,就可以減除煩惱憂苦,壓力束縛。四念住法門適用於任何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不分職業、種族、性別、根器,任何人都可以藉著技巧消除煩惱,引發智慧和達到徹底的解脫,所以四念住是佛陀時代,通往解脫最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雖然四念處的禪觀一直是原始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法門。但也是最適合現代人的禪觀法。

 四念住禪觀是適用於每個人的修行方法,不需拘泥任何儀式。只要 簡單的透過修行步驟,按部就班即可逐步使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煩惱和慾望減輕,甚至疾病也可痊癒。提升自己在生活作息上的專一能力,更可進一步超越自我,增強洞悉能力感官覺受和邏輯建構,達到消除煩惱,事業成就家庭和諧及清涼解脫的境界。

  四念住巴利語是satipatthana,梵語為sMrty-upasthAna,是三十七道品之中的首品,是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和警覺自心最有效的訓練方法。 巴利語satipatthana的 sati相當於梵語sMrti,原先的意思是「記住」,一般心理學上的意思是「注意」或「專注」。Sati是八正道裡第七正道-正念。 patthana,原來的字是upatthana,的意思是「某人的心靠近一個地方」,也就是意持當下,保持覺醒和置心一處。」 Sati-patthana連起來的意思是保持當下的心念,此即是正念。 四念住是提起正念的內涵,也就是觀察身體、感受、心念、用意,是屬於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學(samadhi)並藉以引發智慧,念是五根之一,與信、進、定、慧是互為不可分割的關係。

身念住功法練習

四念住的第一個實踐是身念住。最主要的練習法是觀察呼吸和飲食。
佛陀說:
諸比丘,於此,比丘住森林中,住樹下,往空閑處而結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現前。

從這段話裡,可以理解到佛陀指示弟子們到森林中,大樹下,或空閑幽靜處的地方。佛陀指示弟子們在練習時,盤腿而坐,保持身體挺直,集中心念觀察呼吸的出入,不使怠惰和散亂。

  在《念處經》裏,佛陀也提到幾種覺察呼吸長短的方法。
禪修者,應知:
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 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   覺一切身息入,覺一切身息出。覺知身行息入,覺知身行息出。

一、是呼氣長時知道自己呼氣長,吸氣長時知道自己吸氣長。以這種方法專注在呼吸上。
二、是呼氣短時知道自己呼氣短,吸氣短時,知道自己吸氣短。要注意的是不要刻意調整呼吸,只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呼氣短或吸氣短。
三、不斷努力練習,清醒並放鬆的享受身念住呼氣,不斷努力練習,清醒並放鬆的享受身念處吸氣。覺察、從開始、中間到結束,的每一段呼吸過程,把心念停留在呼吸上。
四、感覺呼吸出入遍及全身除了頭部以外清楚的感覺身體在吸氣、清楚的感覺身體在住氣、清楚的感覺身體在呼氣。
五、觀身的第二部份是身體的行、住、坐、臥四個動作。襌修者必需用心提念在這四種儀態中。
如佛陀說:「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
 經行時知道自己經行,站立時知道自己站立,坐著時知道自己坐著,躺下時知道自己躺下。清醒和放鬆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一心念在身體的每一個姿勢。
依照毘婆舍那,不但要專住在四個主要的儀態,更需注意各種微細的動作。透過生活覺察清楚地知道每一當下的變化,如眼睛的動,念頭的來去,在身體的動作轉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