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佛陀的止觀禪法,要求學員隨時隨地的保持清楚.專一和安祥。覺察和放鬆頭部和身體的緊張並擴大他們的覺知,接受當下任何東西的呈現,若有任何心智的偏移,即將注意力拉回到禪修的對像或呼吸上。""代表意識活動。這部分的動作稱為觀行,也就是觀察意識的活動。佛法把人們的意識分為八種意識(也有的說九種意識)簡單的分別成表意識,潛意識,深層意識。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大義是說:當實踐止觀禪法覺察身心靈的活動達到專一()與深化()的時候,覺知進入另外的覺受和啟發。覺觀昇華為慧(般若)提昇了對事物更深刻更全面的認知,身心彷彿轉化() 成了不同的生命形態,就像過渡到另一時空一樣,地水火風不同於平常的邏輯呈現,意識的活動和感官的覺受在此階段產生了質能的變化。有如隔著清晰的距離對於事物能產生全面的觀察並得到全盤的理解就是觀照和見地的能力,如果身心與環境事務沒有距離就變成結縛,執著了。

修行人練習禪觀到了身心轉化的階段,了解這世間的一切以及個人的喜惡和遭遇,都是因為長時間所累積的主觀,而形成理所當然的個人認知,變成習慣和性情展現在生命的過程中,決定了生活和生存的方式。進而塑造了個人或影響他人喜怒哀樂,窮通壽夭的因果。而這些決定生命形態的主觀認知,完全來自於不同的環境,生活點滴,學習互動,習俗風情,社會規範等等,這些認知大都是互相渲染而成慣性,也就是說人們多數活在他人的觀念和想法之中,活在別人的氛圍裡面,習慣成自然又互為因果,盲目的沉淪於眾說的善惡喜怒紛云之中,迷失了獨立思考(覺悟)判斷的能力,在生命之河輪迴。(佛陀開示的八正道正是破除邊見喚醒癡迷的良方)修行人豁然開朗覺知世間現象皆來自於自心的認知,非真實不破的本質,剎那間轉化了所有的壓力.疑慮.並從此斬斷了煩惱與危厄的因子,回歸無執礙罣慮,無界無邊而悠然的自由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