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色陰」身體新陳代謝不停,乃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合而成。骨骼、血液、分泌體、體溫、空氣等。

「受陰」由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才產生的。五根為因,五境為緣,產生 而後感受的果。如果沒有根、境相合,如何有「感受」?
「想陰」感受之後產生,當五根接觸到五境,有了各種感受,內
心依取境相而引發思想。若無受蘊,「想蘊」何來?
「行陰」則是思惟想像之後,所引生的內心造作,由取境思想而產生各種 情緒變化,起為喜怒哀樂等感情。若無「想蘊」,「行蘊」何來?

「識陰」的意識分別,則在於五根接觸五境之後所產生,稱為五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加上意識分別,總稱六識。六識的存在緣自於色、受、想、行,若無前四蘊,「識蘊」又將依何而存在?是故、五蘊的產生都是有因有緣的和合,才有五蘊的產生。既然五蘊有生,就會有滅。因緣消長五蘊也就跟著增減。

佛法講的不是道理,是講究體證萬有之中的真空實相。即使連所謂的「自我」都是虛華不實的妄念,因為五蘊是因緣和合而有,如同思想綿延或絕,感受苦樂不定或茫然平淡、情緒起伏感情豐富枯竭, 心智清明糊塗。快樂或痛苦不見得持續存在?不可能長生不死或一直處於清醒或迷失。生命中的一切在在都證實身心五蘊變化不實的本質。

《大般若經》形容五蘊是:
「色如聚沫」
──此身如水沫,雖有表面存在,體內空空,不久就消滅。
「受如水泡」
──就像洗衣粉,和水攪一攪後,就產生水泡,但不久即滅
,人的苦受、樂受亦然。
「想如陽燄」
──如日光所照,出現了一些彩霞等美麗景色,但不久即消
失,人的思想亦然。
「行如芭蕉」
──芭蕉是空心的,表示不實,人的喜怒哀樂亦然。
「識如幻事」
──就如魔術師所變化出來的東西,並非真有其事,人的意識又何嘗不是,所以證入真空期時也超越了五蘊的所有魔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