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是佛法很重要的理論和觀念,從無明到老死揭示流轉還滅的十二個階段︰其中「無明」和「行」屬於過去世。「識」屬於過去世連結現世,甚至延續到未來世。「名色」、「六入」、「觸」、「受」、「愛」、「取」到「有」屬於現在世,最後的「生」和「老死」屬於未來世。「老死」以後又再「生」,「生」又從「無明、行、識」流轉不已。

無明】:乃暗昧莫名覆蔽本有光明覺性為生死的根本從無始以來就有,不是因為自己曾經做了什麼壞事、得到報應的結果。

【行】:「無明緣行」,有造作或遷流之義。有無明,則衍生貪欲、生出瞋恚、愚癡的種種心理現象,造作種種欲求攀緣鑽營和煩惱的善惡諸業。

【識】:「行緣識」,聰明識心。亦即「受想行識」之心識,亦名為神識。人世間善惡諸業會積聚成一股牽引力量,吸引神識去感受果報,而投入為新的生命歷程,因果報的牽引,形成六道眾生不同的生命型態。這個主宰一切生死輪迴的主體叫作識

【名色】:「識緣名色」轉世投胎的剎那,「識」加入父精母血而成為「名」有物質形相住位,身心尚無形相可見,故稱為「色」即肉身,亦即五蘊之色蘊。

【六入】:「六根俱形」識靈在胎,入胎之後,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及皮毛髮甲肢體臟器漸次形成。

【觸】:接觸之義,胎兒出胎之後,六根就與外境接觸

【受】:知覺感受,有接觸就有知覺產生感受。嬰兒漸長大,感受環境的能力漸增長。

愛】:貪妄慾想黏著不忘,隨之產生苦樂、貪愛、執著無論愛財或愛情色、一但感受順喜之境就生起貪愛追逐;反之一但感受逆惡之境就起欲離擺脫。

【取】:廣求五欲馳求爭取之心,當「愛」付諸行動慾為己有,便叫作「取」

【有】:在追求或擺脫的過程,不免又造作了種種的善業和惡業,於是,便又有了未來受生受死的果報之身的因。「有」的性質與「識」有相同的作用,「識」為今生投胎受果報的因,「有」則是來世投胎受果報的因。

生】與【老死】:因果相續,識神隨業永無止期的投生而後又老死,老死復又投生,輪迴遷流四生六道不能自己

十二因緣除了描述生老病死的流轉也同時反映在修行人的想法念頭行為或萬事萬物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過程,什麼是無明呢?用現代的語言來說、無明就是深藏在潛意識裏的種子,時時刻刻影響著思惟、情緒、言談舉止、成為生死苦惱的根源,病痛的禍首。人類的大腦屬於區塊性記憶、顏色、聲音、形狀、味道各有儲存區域,當感官接觸外境、大腦啟動搜索組合,即刻重現記憶分別,再產生取捨的決定。問題是大腦的儲存系統屬於全自動功能,凡走過必留痕跡、不受意志控制、又無時無刻在記錄收集累積。所以有時候會跑出來奇怪的想法,出現非常態的舉止或話語、失控的情緒脾氣、甚至奇怪的夢境,連自己都可能覺得驚異莫名(無明)。反之、根深蒂固的想法、做法,規律邏輯的慣性就已經成為「習慣」了。修行人就是要覺察從無明的念頭一直到形成習慣的十二個身心過程。這個階段勢必要深入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的階段。善惡都是因「無明」而起,斷了無明才能免於煩惱苦厄的輪迴,常住涅槃。覺知無明就是深入修行的開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佛法應該有更透澈的智慧觀照。既然諸法空相,則十二因緣不也在五蘊諸法的生滅之中。五蘊既然皆空,當然沒有無明(奇怪莫明的動機)、又何來無明盡(還滅)。無明既然空了,生死也就不存在,又何來老死盡;所以無明以下的行、識、名色到有、生、老死,也都是空,當然也不需去了卻生死。五蘊既空生死因緣亦隨之盡,「煩惱轉化為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悟空性之後,不被生死所縛,既不眷戀生死也不厭生死,自在於生死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