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傾聽,是一種藝術

 發佈者: 朝花夕拾

 
《易經》中講天地陰陽、宇宙自然、人倫五行、推演未來,目的是為了使人類的生存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然而,我們生活中存在相當多的不知其所以然的行為,例如我們每天都要說話,我們面對的客觀環境千差萬別,有時候說得多,有時候說得少,有時候話說得很正確,但有時候話又說得莫名其妙;有時候當說的話不說,不當說的卻廢話連篇;有的人因為語言能夠到位而給自己帶來益處,也有的人因自己語言的不當而給自己帶來了若干的麻煩。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要說這些話?為什麼不同的說話方式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怎麼樣把話講好?《易經》告訴我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的思考,那麼我們的語言將不會盲目,我們的交流也會進入一種比較自在的狀態。

    我們很多所以人不會說話,說不好話,根源在哪裡?俗話說的「聽話聽音兒,鑼鼓聽聲兒」,中國人說話有太多的玄機與微妙,有太多的話中話、話外音、潛台詞……所以,要學會說話,先要能夠充分理解對方話中的真實意圖,先要學會聽話。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了沒完沒了地聽人說話,大人們滔滔不絕的在我們耳旁不停的說話,刺激了我們的聽覺,逐漸的,我們對語言的感覺有了反應,就開始了牙牙學語。是先有了聽,才後有了說,聽就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得好的基礎,更是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基礎。

    但是,當我們學會了語言,學會了說話,就把聽放在後面了,更多的人願意用「說」作為唯一的溝通方式,因為它更快、更直接。在吵架的時候,我們放任心情地說,表達自己的憤怒;別人對自己不理解的時候,我們是在絞盡腦汁地為自己辯說;想對父母盡孝心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的心意說給父母聽。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單單只是把自己的想法清晰的表達出來就可以了,還要清楚地知道對方的想法才行,不然溝通就沒有效果。聽話並不容易,不僅要聽清楚聽完整,而且還要分析說話人的字面以及引申的含義。中國的語言本來就語意比較複雜,在加上說話者的主觀表達方式的不一樣,更可以解讀出各種各樣不同的意思。所以如何讓自己正確的理解說話人的真正像表達的意義,甚至聽出說話者的為表達的心裡意願,才是重點。不知道別人說什麼,想什麼就忙著自己說,說得再多也是白費。但是,聽和說是不能分開的兩個環節,只聽不說的人不能成功,只說不聽的人也不能成功。最聰明的人是少說多聽。少說,就是要說管用的話,說能被聽進去的話,說對方能聽懂的話。而聽是說的前提,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先聽懂別人的意思了,再說岀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有的放矢,才能更有效果。

    多聽,有時候也是一種積累,聽得多了,就會善解人意,就會聽懂別人講的話。同時,聽別人談成功,說失敗,也是在為自己的將來儲蓄財富。

    生活中,傾聽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做的,聽孩子說說學校的情況,是一種幸福;聽聽愛人的嘮叨,是一種信任,聽部下說說心裡話,是一種能力。真正聽明白別人的話,是生活中十分有趣的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