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佛陀進一步的對追求解脫,離捨煩惱苦痛的實踐者說:眼下所見一切,其實並非永恆不變,只是人的肉眼覺察不出這微細改變的每一個當下罷了。當微細的改變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沒覺察到也不代表沒有˙或即使已經覺察到了,事物也不會停止改變。甚至無法預測會改變成為甚麼樣子,所以又不能斷然的說事物必然如何如何了。當證量了物質現象是「空無自性」的本來面目時,進一步了知一切物質現象的虛妄不實,反而更能夠自由積極的讓物質轉化為生命的資糧,而不是受制於色慾之中。
所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也都是因緣短暫。面對同樣的打擊,若對象是素所怨懟,昇起的可能是苦受;是掛慮鍾愛的 ,卻反而覺得樂受。所以,苦樂的感受只是空無自性、虛幻不實的。證量受蘊空不事沒有知覺,而是對知覺不起痛苦煩惱,境隨心轉。

思惟、想像也都空無自性,因此,證量「想蘊空 」的人隨緣柔和,不會為、羞怯、懊悔、內疚。種種的「想」而煩惱。
「行」是指造作等心行.也都是緣起緣滅的戲法,亦無實體可得。

「識」因緣際會下 的意識分別,無外境攀緣,從何分別?所以,
意識都是剎那剎那變化空無自性的現象。

所以說眼界尚且如此,感官覺受,思惟想像,心理認知,意識分別,不也都是在潛移默化嗎? 所以反而不應該陷入空或不空,破或不破的迷惑,萬物萬象就是這樣的本質。當修行者體證五蘊實相就是空相的本來面目時,將不再執礙於五陰迷蓋且更能任運悠遊在這些空無自性的假像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