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佛學區 (1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智慧通達、澈見有情諸法實相的修行人,已然澈底明白萬事萬物背後的真相。雖然生活在這個五濁惡世,虛幻不實的世間、卻也已經具足照見一切幻相的能力、轉五蘊之塵勞、反璞歸真而心如止水如如不動。就如明亮皎潔的月輪,即使烏雲遮蔽、依舊無損清淨瑩澈的光輝。又如成長在污濁泥沼的蓮花,依然能開出最美麗清香的花朵。為什麼能了無罣礙呢?因為修行人抖落一切機巧智用,參破四聖諦、了然十二因緣、六根十二處、十八界五蘊洞澈了生命的運作模式、只不過是短暫的心識現象。一切都是感官需求奴隸著身體和折磨心智的遊戲罷了。修行人更清楚的看到世間一切造作、皆因莫名的恐懼不安而生起煩惱憂慮、進而想要消除憂慮、才演生出來無盡交纏的罪業。所以大菩薩都是禪行觀照世間有情、啟發了最深層的知見,自然的不再生起恐懼不安、擾亂心識。轉化了對宇宙萬事萬物的看法,儘管外境森然繽紛、亦不會受到吸引動搖、反而能凌駕三界之上。隨緣不變,也不變隨緣,心無所法,法應一切心。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據說,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憍陳如等五位賢者,宣講生命現象內含審實不變的四種真實無謬的超然洞見(諦)而令五人證悟,當時所說的就是四聖諦法,是佛法的基本教義,也是解脫煩憂苦惱的唯一方法。又據說佛陀分三個階段闡釋四聖諦: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是佛法很重要的理論和觀念,從無明到老死揭示流轉還滅的十二個階段︰其中「無明」和「行」屬於過去世。「識」屬於過去世連結現世,甚至延續到未來世。「名色」、「六入」、「觸」、「受」、「愛」、「取」到「有」屬於現在世,最後的「生」和「老死」屬於未來世。「老死」以後又再「生」,「生」又從「無明、行、識」流轉不已。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色陰」身體新陳代謝不停,乃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合而成。骨骼、血液、分泌體、體溫、空氣等。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04 Tue 2010 20:04
  • 五蘊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觀察自我常在的行者、當要瞭解所有的現象都不具有永恆不變的條件,「色陰」身體新陳代謝不停,乃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合而成。骨骼、血液、細胞、分泌、體溫、空氣身體機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佛陀進一步的對追求解脫,離捨煩惱苦痛的實踐者說:眼下所見一切,其實並非永恆不變,只是人的肉眼覺察不出這微細改變的每一個當下罷了。當微細的改變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沒覺察到也不代表沒有˙或即使已經覺察到了,事物也不會停止改變。甚至無法預測會改變成為甚麼樣子,所以又不能斷然的說事物必然如何如何了。當證量了物質現象是「空無自性」的本來面目時,進一步了知一切物質現象的虛妄不實,反而更能夠自由積極的讓物質轉化為生命的資糧,而不是受制於色慾之中。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字說明了整部心經的重點,我們用觀察,審思解釋這個字。其實在觀之前還有一個該做的動作就是也就是寂止與內觀。合稱止觀

【止與觀】必須同時的進行不能分開,先寂止而後靜觀或先靜觀而後寂止並無差別的意義,但在操作上有明顯的不同。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滅苦之道』的作者-法尊比丘尼認為,純正的佛法不應該與世間法混為一談。拿純正的佛法與世間法相提並論就失去了佛法的不共特性。甚至認為當今佛教幾乎囊括世間所有的美善之法,和稀泥的將世間一切善法皆歸類為佛法。可是卻使得佛陀的正覺,超乎世俗知識及想像的正法就此隱沒不顯。所以他在書籍的前言後語中留下七點令人驚覺感嘆之詞:

 一、倘若佛法在於闡述因果報應,那麼它並沒有超越神話!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字說明了整部心經的重點,我們用觀察,審思解釋這個字。其實在觀之前還有一個該做的動作就是也就是寂止與內觀。合稱止觀

止觀的動作必須同時的進行不能分開,先寂止而後靜觀或先靜觀而後寂止並無分別的意義,但在操作上有明顯的不同。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憨山大師醒世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生喻經

佛陀是最懂得探索真理的人,也是最懂得結構解析的人。釋尊成佛後,指導弟子們要回到幼時的心情,先分解剖析「自己」的身和心。如果對都不瞭解,如何能救渡他人?更不要想要了解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了?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

觀察.審思.理解.體會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江月照,松風吹,更于何處覓作為,
  江月照,松風吹,這是以景寫心。一個清靜的夜晚,月在天上,照在江裏,江水很清,月影照在裏面很清爽。我們念佛持咒也是這樣,念到心如清水,佛就如月亮一樣照在心上。松風吹,風從松葉上吹過來很清香。譬喻心清淨了,隨你怎麼鬧,心都清淨無煩。到此時心空如洗,無修、無得、無證,還有什麼作為呢?所以我們念佛悟道、參禪悟道都一樣。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頓教,沒人情,翻身踏倒涅槃城,
  圓頓大教是不講人情世故的。因為法身無相,一絲不掛,一法不立,如有點滴存在就非是了。故大乘教是單刀直入,一切斬斷,沒人情。如講人情就不能剿絕一切,親見法身了。翻身踏倒涅槃城是指我們現在著相,為凡夫,如翻過身來不著相就成佛,到彼岸之上了。踏倒涅槃城,就是什麼地方也不住,涅槃亦不可得。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本性懷,
  種性即人的根性,有許多種。有大乘見、二乘見、凡夫見、外道見、邪道見等等。如果種姓不正,再加知解錯誤,那就不能懂得如來真正的意思去修正法,證成廣度眾生的菩提大道了。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亦愚癡,亦憨呆,海上蜃樓生實解,
  這種人不是很愚癡嗎?數他人的珍寶,有什麼用處?海上蜃樓是太陽光照在海上的霧氣所顯現出來的假相,卻把它當真的了。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當日,曾叮嚀,數他珍寶無己分,
  佛在世時告訴我們,須自己努力用功,不要數別人的珍寶。就是說我們僅研讀經論,不依之修行,卻在那兒分別別人有沒有開悟,這對自己沒有用處。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