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據說,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憍陳如等五位賢者,宣講生命現象內含審實不變的四種真實無謬的超然洞見(諦)而令五人證悟,當時所說的就是四聖諦法,是佛法的基本教義,也是解脫煩憂苦惱的唯一方法。又據說佛陀分三個階段闡釋四聖諦:

「最初為示轉」: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此階段佛陀將四諦意義加以解說,讓弟子了解。

「第二為勸修」: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此階段佛陀勸弟子修持四諦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

「第三為證量」: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得四諦,勉勵弟子只要勇猛精進,必能同樣證悟四諦。(三轉十二行相)

涅槃經十二曰:「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涅槃經十五曰:「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止持會集音義曰:「苦諦者,苦以痛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大論云: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三種心苦:貪瞋癡。三種後世苦:地獄餓鬼畜生。總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諦審生死實是苦者,故名苦諦也。三苦,謂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諦者,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審一切煩惱惑業於未來,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諦也。盡諦者,亦名滅諦。滅即寂滅,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以諸煩惱結使滅故,三界業亦滅。若三界業煩惱滅者,即是滅諦有餘涅槃。因滅故果滅,捨此報身時,後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餘涅槃。諦審涅槃實為寂滅,故名滅諦也。道諦者,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為道諦。審此二道相扶,實能通至涅槃不虛,故名道諦也。正道者,實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為正道。助道者,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是名助道。」

【苦諦】

苦諦: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陀體會出人生受到八大痛苦所逼迫: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世間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謂「苦諦」。

【生】,是指各種生命的誕生、出生、入胎、再生,還有五蘊種種的顯現,等接收的內容所反映的感受、等,都為「生」。生是許多苦的基礎。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變白、皮膚變質、六根漸次成熟等各種現象。

【病】由於有情的衰老,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身心煩惱、疼痛和疾病不適等。

【死】,生的當下就已開始向死亡邁進。六道萬物的消亡、滅失。五蘊與肉身分離等。

【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

【愛別離】,是指對喜歡的、喜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對希望有利、有益的、快樂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親戚,卻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交往、聚會而產生的痛苦。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眾生,對於以上的各種苦或慾望而引生的企求,無法實現,因之而生的痛苦。

佛陀把以上這些苦歸納為「五取蘊即苦」,即指這些苦是因為五取蘊而生的。稱為「取蘊」,組成了執取的目標。這五取蘊的共相就是「無常無我」。

【集諦】

之所以有這種種痛苦,是因為有產生痛苦的根,主要是貪、嗔、癡三毒。就是「集諦」。造成苦的原因很多,粗分「貪」、「瞋」、「痴」三毒,廣泛則有「五利使」和「五鈍使」等「十使」。推至最後,眾生的本心、佛性、智慧為「無明」所障敝。

滅諦

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貪、嗔、癡」,這就是「滅諦」。佛陀還列舉了這些痛苦,其中包括內六處、外六處、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尋、六伺,並提出了相應的止息的方法。

這些痛苦的止息也被稱為涅槃,即明集諦理,斷盡煩惱,則得解脫。

道諦

必須趣修三十七道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道諦」。隨順趣向涅槃之道。

總之生命的歷程不過是輪迴起伏在滿足食、衣、住、行、育、樂的身心活動、萬物為了存活(無明)或活得更好(無明)時時刻刻擔憂恐懼。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被薰染成標準化的感官欲求、公式化的生命邏輯、活像僵化的賺錢機器,汲汲鑽營席不暇暖、造作貪、嗔、癡、慢、疑無盡的因因果果。用盡心思想盡辦法、強迫他人滿足自己的感覺、強迫他人認同順應自己的想法,強迫環境提供世間一切所求,無奈的活在欺瞞、壓榨、剝削、傷害,巧取豪奪,苦苦、樂苦、交相逼迫的過程。佛法並非鼓勵眾生放棄或漠視生活的需求、而是去理解這一切、修正積聚貪愛的態度和方法(集),避免積聚的過程又莫名種下苦因(嗔、癡)。慾望是多重從多元的、在積聚資糧的過程無論有否滿足動機(滅)、難免生出或轉移更多的欲念(生苦)、複又投入貪愛生滅之中而成為習慣(道業)。利衰悔譽、稱譏苦樂、憂悲怨嘆、喜怒愁惱、食衣住行、生老病死、人生百態都是逼迫身心之苦,也會變成麻木而理所當然的習慣,而成為潛意識的「業種」。「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無論士農工商、高官貴賈、販夫走卒、無論如何的機巧智用,也都必須經歷相同的生命過程無一倖免,而這其中一切的一切不免腐朽敗壞、勢必都會成為過眼雲煙、也必然成為來世今生眾苦之苦因、輪迴浮沉之根本。但也並非因此而放棄一切慾求(斷滅空)而是請您使用更超然出世的見地和態度面對生命的歷程,與自然萬物平等共處,生活一樣會過得更好,甚至凌駕其上。人們常常為了滿足單純的欲望(執著)反而製造了更複雜難堪的世界(六道)。修行人離苦得樂、深解空性、到達涅槃寂靜任運自如的成就、當然也斷絕無明的侵擾、深知苦也是助道的因緣、自然增上了四締因緣。眾生要追求更完美的生命形態、圓成更圓滿無礙的福祉、當然要先找出不完美、不圓滿的根源了。如果用世智辨聰、成敗優劣、美醜善惡的世間法觀照生命的必然、恐怕就越陷越深難以超拔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的頭像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