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說明了整部心經的重點,我們用觀察,審思解釋這個字。其實在觀之前還有一個該做的動作就是也就是寂止與內觀。合稱止觀

止觀的動作必須同時的進行不能分開,先寂止而後靜觀或先靜觀而後寂止並無分別的意義,但在操作上有明顯的不同。

生命的過程不外乎時間和空間所呈現的現象,萬物都活在現象之中,現象觸動感觀系統產生身心作用就是佛法所說的三界:色界.慾界.無色界。觀自在就是觀察自己和他人如何存在和展現於三界之間。並引發超越自在的方法,所以修行人應該遵照釋尊的開示:專一而努力的透過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吃喝拉睡,實踐觀察和體會緣起,性空的真理,利用對生住異滅因果輪迴的理解,以期自然的生起身心詳和.寧靜.喜悅的境界並影響週遭。

觀自在菩薩整句經文可以解釋成;對於生活中的物質現象對應感官覺受,所產生的身心反應做專一的觀察分析,並從中得到理解和體悟生命實相的修行人。釋尊進一步的告訴祂的弟子們應該要用

1.觀察事物型態的非專一性(身念住-觀身不淨)

 2.觀察事物引起感官的反應(受念住-觀受是苦)

3.觀察事物引發心念相續的變動(心念住–觀心無常)

4.觀察事物的本質與多變性(法念住-觀法無我)

簡單的說,釋尊要大家從形相,感受,想法,和本質(...)四個層面作精微的觀察。佛陀建議弟子們從觀察呼吸(入出息念)開始學習專一(與專注不同,專注易引起緊張)與放鬆,生昇起覺觀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