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語的境界-佚名

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遙不可及的、與世隔絕的。而近些年來禪語散文的流行讓我見識了溫情的一面。原來它並不是得道高僧們的專利,並不是讓普通人望塵莫及的天外世界。原來它可以和生活息息相關。它向每個人展開了它寬大的懷抱,無論你是誰,你都有參禪的資格。

一詞來自梵語,意思是安靜的沉思。也許正是有了曆代禪師的安靜的沉思,才有了那浩如煙海的智慧的禪語。

這些禪語給了熱鬧的現代人一個沉思的瞬間,給了疲憊的現代人一個心靈的依託,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禪語,各種關於禪語的書也開始從層層疊疊的寺院深處走向了市場。

縱觀各種禪語典籍,可以大致歸納出十種境界。

一是家常境界。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這是中國禪宗六祖慧能的一段語錄。禪宗的家常境界給了我們這些世俗人最大的寬容和信心。它力圖證明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們可以在家修行,可以不受清規戒律的羈絆,發展到后來,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不管是東家兒郎、西家織女,還是街頭藝者、深宅顯貴,只要了,就能成佛。

二是平等境界。佛性平等佛性無南北悟即叢生是佛,這些基本上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禪語。它表達了對叢生平等的呼喚,提升了人的尊嚴。道隱禪師說:月印千江水,門門盡有僧,歸仁禪師說:那個臺無月?誰家樹不春?,這些偈語都反映出了禪宗的平等境界。

三是頓悟境界。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是中國的禪宗一直強調的。就是說凡人可以在一剎那間領悟到佛教的真諦而變成佛。這與印度佛教的苦修成佛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的佛教源自印度卻發生這麼大變化,也許與中國人重直覺不重邏輯思維分不開吧。頓悟之各有不同,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主張悟得自心即佛,而另一些禪師則悟得無心無佛,所謂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這種境界或許更接近我們常常挂在嘴邊的四大皆空吧。

四是無言境界。我在大學時聽過一個拈花微笑的故事。說是如來佛在靈山會上拈起一朵鮮花,眾人都沒有反應,只有一個金色頭陀摩訶迦葉發出會心的微笑,於是如來佛就把禪宗玄旨交付于他。當時很為這個故事的深義感嘆不已,后來才知道這個故事是表現禪宗無言境界最典型的故事了。另一個典型故事是少林立雪,說的是二祖慧可為了向達摩求法,面朝著達摩靜坐的山洞,通宵達旦地站立在漫天大雪之中。這個故事可能也有很多人都聽說過。

五是閒適境界。做無心人、無求人、無事人,過一種閒而又閒的舒適生活,這是禪宗教給我們的又一境界。景岑禪師有語:困則睡,健則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須得被,而趙州從諗禪師常常用吃茶去這句話來指引前來求師問道的人,促其領悟禪宗的閒適之境。

我在本人拙作《禪語與人生》中提到的無色禪師的那首關於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的詩也反映出了這種閒適的境界。寫到這兒不由想作一停頓。閒適境界固然是讓人嚮往,可是閒適也是需要經濟基礎的,我虛活了26歲,在濟南城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每天為生計發愁,雖有閒適之心,卻無閒適之力。也曾想到出家,而以我的資曆,只配做個端茶、掃地的小尼姑罷了,又何來參禪的閒情逸致呢?也只是忙中爭得作閒人罷了。

正寫著禪語的神妙境界,自己卻突然世俗起來,為不能閒適而黯然,無法再寫下去。其實作此文,是為答謝汪倫和十二樓、木子胤三位網友對我文章的關注。既然寫到閒適境界,我也就閒適一回,想睡就睡,想寫就寫,想停就停吧。容日后再補作另外五種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