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食說——飲食歡喜能增強生命力-網友分享

 

《俱舍論》也提到食物,例子如下:

 

例一:且說一位父親在饑饉時期,有意流浪他鄉,可惜,他已經餓得沒有力氣了。

 

當時,他還有兩個幼子在家,他本想一起帶走,奈何力不從心。

 

於是,他把灰塵裝在一個布袋,掛在牆壁上,告訴兩個兒子說:「袋了裡有麵粉。」

 

兩個孩子滿懷希望,總算又多活幾天。不料,一個人打開袋子一瞧,裡面全是灰塵,什麼麵粉也沒有,兩個孩子看了當場絕望死去。

 

例二:一個商人不幸在海上遇難,船破把食物等全部沈下海底了。

 

幸好他看見遠處有積沫,以為是海岸,抱著希望上岸才活下去。

 

不料,他游近一看,始知不是海岸,立刻絕望死去,

 

例三:海裡有數不盡的生物,其中,龜和鰲很特殊,牠們會游上岸去上卵,然後埋在細沙裡,再回到海裡。

 

據說如果母親心裡一直掛念卵的事,卵才不會壞,母親若根本不想到自己的卵,卵會很快腐爛掉。

 

類似上述的話題,現代人也屢有所聞。

 

例如法朗克爾代在《夜與霧》一書裡,感慨地敘述當年被關在納粹集中營裡,能夠苟延殘喘地活著出來,並非得力於身體健康,而是自己一味相信未來,一直對生命滿懷希望使然。

 

據說,對未來毫無信心的人,無異自己內部已經崩潰,生機死亡。

 

卡布拉洛斯在《死亡瞬間》一書裡,表示自己訪問過許多患絕症的人。把他們斷氣以前的過程分為五段。

 

他們一聽到是不治之症,首先在心裡造成強烈的震撼。接著,會經過否認、憤怒、拖拉、壓抑等過程,最後才接受事實。不過,病人到最後那一瞬間,仍然抱著希望。一旦說出絕望的話,必然曾在二十四小時內死亡。

 

可見養育人的色心、支撐壽命的東西,不僅是物質性食物而已。

 

佛教營養學成立的「四食說」,內容是:

 

《俱舍論》上說:「飲食有四種:一是段食,二是觸食,三是思食,四是識食。」前面的例子,應該屬於思食。

 

各部經與的解說,雖然意思不同,但在大乘佛經裡,可以《成唯識論》、《瑜珈論》等記載為代表。

 

一、段食:《成唯識論》上說,它「以變壞為相」。

 

段食是指物質性食物,食物從口入,雖然感受色香味美,此時還叫作觸食。(《瑜伽論)》直到胃裡消化,再被腸子吸收,才能成為段食。

 

顧名思義,段食是逐段攝取,分解和吸收來培養身體。營養成份是指攝益各識,讓它強化,藉此養育諸恨。(《瑜伽論》)

 

一旦食物被分解出來,就會發揮它的德性,縱使吞下肚裡,若不能吸收,實在稱不上食物。

 

段食是先培養和強化各識——心的活動,接著才培養肉體,不單要增加物質性力量。

 

二、觸食:依據《成唯識論》上說,它「以觸境為相」。

 

觸食是為了喜樂才吃東西,所以,它會好好培育諸根。(《瑜伽論》)

 

歡喜或愉快的東西,才是培養人類色心與活力的泉源。所以,在飲食的時候,也要在快樂的氣氛下,懷著感激心,好好品嘗和咀嚼口裡的食物。而且,人要過得很歡喜,以觸食來養育身心。

 

此時所活動的識,特別以第六識來稱呼。

 

三、思食:依照《成唯識論》上說,它「以希望為相」。

 

對可愛的環境懷著某種希望。因為在各種境況下,表示專注和希望,才能好好滋養諸根。(《瑜伽論》)

 

希望是長期滋養身體、延年益壽的力量,希望的心情一直以第六意識為主。

 

四、識食:依據《成唯識論》上說,它「以執著為相」。

 

識食的識屬於第八識,識食是八識執持相增長段、觸、思的力量。換句話說,八識是增強生命力的活動。

 

若要增強八識的生命力,則得依靠物質要素——段食、心理活動——觸食與思食。反之,八識的識食,旨在增強前面三食。

 

另有一種更高的四食說——《法華經》有一句話:「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為法喜食,二為禪悅食。」(《妙法蓮華經並開結》),建立妙樂為四食。

 

一、段食:物質要素。

二、法食:聞法滋養生命。

三、喜食:靠聞法的歡喜來滋養生命。

四、禪悅食:入禪定滋養生命。

 

聽聞佛法很歡喜又肯實踐的境界,可以滋養人類的身心,增強生命力。

 

食物不單指物質要素而已。人類的食物也包括歡喜、希望、聞法的歡悅,和修行的高深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