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的三界.

釋迦牟尼佛證道以後,將人心運作的方式分為三個層次。

。他認為這三個層面是一切的源頭也是眾生要提升生命品質的方向。

第一是感官的層面,我們稱為慾。生命的生滅都在眼耳鼻舌身的感官需求之中,沒有任何的生命現象可以跳脫。欲求不滿或少慾知足都是欲求。

再來是物質層面,也就是色界。佛陀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物質現象,都是由地水火風所組合形成,任何不同的形象,不同的生命形態乃至一粒肉眼難見的細沙,都是四大元素差異性的組合,加上不同的時空條件,互有不同的存在。

第三層次講的是無色界也就是意識形態()。形成生命的主導意識,包含認知與理解方式,都是受到現實所形塑,這個層次牽涉到三世因緣的大能與現量的運作。

這三種層次併行而融合,比方說一個簡單的慾想,就已經存在了感官覺受,想法的和意識形態的並存。三界沒有對錯善惡的標準,只有動機,選擇和結果的不同。比方說學佛修道該不該吃素,吃素能不能救地球,善惡的分界,對錯的分別,美醜的判斷等等,都是屬於感官的層次。當然,不同的意識形態會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就會有不同的個性與生活方式和生命現象(命運)了。

無論哪個正派宗教都是以三界為出發點的教育,所不同的就在於文字敘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以及運用性的差異罷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陀說: 離心之行即為外道,以三界的常識作為判斷宗教的內涵或學問的兼容性,甚至檢驗一個人的真誠與否也是不錯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