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般若
般若是梵語的「智慧」,然而這是一種特殊的智慧,一種甚深的智慧,一種大異常情的智慧,所以翻譯上不給一個特別一點的名稱,就不容易顯現它的特質。古人在斟酌譯詞的時候就選擇了音譯而譯為「般若」,以免混濫。
為什麼說般若是一種甚深的智慧呢?世間可以叫做智慧的東西,都表現出對某種世間的情、事、物能有一種透晰、入微的觀照,而這樣觀照來的結果常常會更接近於真實。般若智慧的要求,則不僅是要彰顯出局部世間的真實,而是野心勃勃地要還原出一切事物的真實;它甚至也不滿足於相對意義的真實,所以不得不進一步觀照「真實」究竟是什麼意義?換句話說,它包容了世間的智慧,但還要深入智慧的底層,探討人類智慧的本質和智慧的極限。
從這個觀點而言,則般若智慧的「甚深」,還不只是平列的比較,它實際上是深了一個層次的智慧。要成就或圓滿這種智慧,逼使我們不能自限於人類的思惟和蓋知方式,因為要能觀照人類全體的智慧,我們勢必得置身於一個更高的平面上,這不僅意味著思惟上對超越性的要求,也必然要落實在人格的提昇上。換句話說,般若的智慧裡還必然有一套要訓練的方法,能讓我們的身心具癮擐a產生一種超越的提昇,如此,則般若甚深的旨趣,才有實現的可能。根據這個特色,我們可以進一步說,般若還是一種「超越的智慧」。
這樣說了半天,主要是就般若和一般智慧間的差別來談,如果正面看般若的內容,則可以說它是一個強調「空觀」的智慧。以前我們在導論裡談過,「空觀」是所謂的「不共法門」,也就是使得佛學成為佛學的主要特色,是佛學跟所有其它的宗教也好、學術也好,所不共有的一個特點,別人都沒有這套東西,才叫做不共法門。
大家知道,「空」當然不是空無的意思,而是一個特殊的術語,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簡略說明,可以這麼說,空是指出一切的存有─具體的或抽象的─都只是一種相對的存有。佛學裡用來描述這種相對的存有所用的觀念,是所謂的「緣起」。一切的存有只是因緣合和的現起,當下並沒有絕對客觀的自體或本質,所感覺的世界如是,能感覺的自我亦是。萬象雖紛然,萬象之下都只是個虛架子,萬象也只不過如光影的流轉。這是般若智慧對世間所謂的「真實」所剖析出來的面貌。用佛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緣起而性空」─這才是萬物當下究竟的真實。學習般若的智慧,就是要從各種角度來觀照出「緣起」,於是將五官所感覺到的實體,或觀念中沉澱的實體,一一化約掉,讓空性的真實,現出它本來的樣子,讓究竟的真實,和我們的生命,無間地融為一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