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奧秘》第八集:卦有何用(曾仕強)
孔子學習《易經》之後,說:「不佔而已矣。」荀子也說:「善《易》者不卜。」由此可見,真正讀懂《易經》的人,是不用它來占卜算卦的。但是,卦是《易經》這部書中的主要內容,「卦」這個字就是懸掛起來的意思。 那六十四卦又代表了什麼?曾仕強教授說,這是我們的祖先把宇宙所有的事情歸納起來,概括成的六十四種代表情境。 那麼,《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對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什麼作用呢?就是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按圖索驥,明白自己的處境,知道自己應把握的基本原則,清楚怎麼去應對。每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每個人的卦也是由自己去畫的。那麼孔子的一生都畫了什麼卦?對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啟發呢? 讓我們繼續跟隨,台灣師範大學曾仕強教授,一起來探索:易經的奧秘,第八集:卦有何用。 ●【在線播放】http://www.tudou.com/v/WYHerWiCiR8
●【本集文摘】
命是誰造的?是自己造的。自己造出自己這樣的命運,又能抱怨誰?認了。能不能重來?沒有辦法重來。人生最奧妙的,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重來! 所以「六十而耳順」。 為什麼要耳順呢?因為這個時候會碰到很多根本不瞭解你的人,卻在你面前指指點點地講一大堆,你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聽了會發脾氣,不聽也會發脾氣,那怎麼辦?耳順,就是聽了跟沒有聽一樣: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呢?怎麼能對我亂批評呢?有什麼好批評的呢? 一個人現在的處境,就是自己從小到大累計起來的結果。——《易經》的智慧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自由自在,可是還有所約束。「不踰矩」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從小到七十歲,規規矩矩,幾乎已經變成他的生活習慣,大概不會有太大的差錯,也就可以放心去做了。 孔子一生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四十歲以前,一個是五十歲以後。所以孔子講了一句話,說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搞不清楚自己是干嗎的,大概這一輩子也就算了。孔子講得很清楚,四十歲到五十歲是人生最重大的關鍵。 一個人四十歲以下,讓他上達很難,只能叫他下學。下學而上達,四十歲以上的人才有辦法上達。上達什麼?上達天命。下學什麼?下學就是一般的學問。孔子最後綜合成一句話,六個字,叫做「盡人事,聽天命」。記住,五十歲以前要「盡人事」,排除萬難,不管別人說會不會成功,應該做的,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歲以後,你要聽天命。我有這個成功的命,我自然會成功,如果沒有,我也不強求。強求幹嗎,那麼辛苦幹嗎?所有的名跟利最後都是空的。
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一生不只畫了一個卦,孔子更重要的卦,是對自己一生在六個階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那麼孔子在自己人生的六個階段中,都有些什麼樣的人生感受?而這些人生感受,對於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啟發呢?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孔子的一生還畫了一個更重要的卦,這個卦分上、下兩部分。第一個,出現在《論語》的開篇《學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與「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對應的。 「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孔子人生的一個理想和計劃,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他實踐的成果。這個「習」絕對不是溫習、複習。我們現在的老師搞錯了,叫學生拚命溫習、拚命複習,以至於 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習」是習慣,只是學了並不算數,還要養成習慣,這樣才會快樂。學了以後只是記在腦子裡,不會操作,成了記憶的負擔,這有什麼快樂呢?只是應付考試而已。孔子的意思是,學了以後要趕快在生活當中實踐,並養成習慣。當我們發現學習會帶來這麼好的習慣,而這些好的習慣又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收穫,這多喜悅呀! 第二個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就是「三十而立」的成果。一個人到了三十歲,跟所有人來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則,不亂來,朋友才會樂意跟你交往,才會一有時間就大老遠地來看你。那這個原則是什麼?就是要將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場來想事情,不能只顧自己,不想別人。 「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是什麼?就是「人不知而不慍」。「慍」就是小小的生氣。因為你對自己的原則已經不惑了,可是別人會惑,人家會說:「你幹嗎這樣子?」遇見這種情況,你一點都不必生氣,因為別人沒有辦法瞭解你,你生氣做什麼?「人不知而不慍」,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難做到的事情。今天許多人跟孔子所講的剛好相反,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誰嗎?瞎了眼了!」完全與孔子背道而馳。 其實「隔行如隔山」,所有的運動明星裡面我只知道姚明,其他的我都不認識,因為姚明的個子特別高。為什麼電影明星我都不認識?因為沒有必要。那你就可以想像,你在你的行業裡面再優秀,再特別,但別的人還是會不認識你,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自己不迷惑就好了,別人怎麼想,別人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事情,你完全沒有必要生氣。 「五十而知天命」對應哪句話?這句話大家也是很熟的,叫做「發憤忘食」。這樣你才知道,人不能小時候就發憤忘食,因為那時候志向沒有定下來,原則沒有定下來,更因為那時也沒明白自己這輩子是來幹什麼的。在 這一切都沒有確定的時候發憤忘食是很危險的。發憤忘食幹什麼?看言情小說,完了;交朋友,也完了;上網吧,更完了! 發憤忘食是有條件的,只有當你知道這一輩子要做什麼的時候,明確了自己這一輩子的目標以後,才可以發憤忘食地全心全意去做。這個時候不能再計較了,更沒有什麼可猶豫的了。 「六十而耳順」的成果,孔子用四個字,叫做「樂以忘憂」。樂以忘憂是什麼意思?如果一個人明明身陷憂愁的處境,卻還樂得出來,這種人就是糊塗,就是麻木不仁。樂以忘憂,是說要把所有的憂愁都當做樂趣來看:這件事對別人算是憂愁,但是對我就是樂趣,因為這是我要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命。別人覺得我辛苦,那是別人的事。 明確一輩子的目標,就全心全意去做。 樂以忘憂,就是把所有的憂愁,都當做樂趣來看。 人要服老,不要認老。——《易經》的智慧 一個人在自己的工作當中,還有憂,還有懼,還有慮,還有很多阻礙,就是表示自己還沒有發憤忘食,還沒有全力以赴。一個人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就會忘記辛苦,但這只是初步而已。以後還會有很多人打擊你,會有很多人在背後議論你,甚至公開向你挑戰,想抓你的小把柄,而你抱著「無所謂,本來就是這樣」的態度,一笑了之,這才叫做樂以忘憂。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他們會覺得很憂慮;但是在你看來,這是一種樂趣,因為接受有具體目標的挑戰,本來就是一種樂趣。這才是《易經》有陰有陽的一種變化。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成果,孔子也用一句話來表述,「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從來不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因為他根本沒有年紀大的觀念。一個人怎麼做都很自在,都沒有苦惱困擾,怎麼會覺得自己老了呢? 人要服老,不要認老。生理年齡是誰都逃不過的,但是精神、心理的那種狀態每個人都不一樣。孔子永遠保持年輕,就是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具體實踐的結果,這些都在《論語》裡面(見圖8-15)。我讀完《易經》以後,重新去看《論語》才知道,孔子真是了不起!圖8-15 孔子畫了很多卦,其實每個人一輩子都在畫很多卦,所以我們要來看看《易經》裡面的卦。 《易經》是以八卦做基數,所以講《易經》時,八卦就代表六十四卦。但是既然是六十四卦了,我們就要給每一卦一個代號,叫做卦名。有乾卦、坤卦、既濟卦、未濟卦、泰卦、否卦……每一卦有一個卦名。可是卦名出來以後,大家是不是就很明白了呢?還不一定,因此還要有卦辭。卦辭就是解釋為什麼要取這個卦名的。 卦是代表大的環境,每個大的環境裡面還有不同的階段變化,就叫做爻。一個卦有六個爻,就告訴我們,任何一件事情最好把它分成六個不同的階段,然後再去探究它階段性的變化,大概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知道它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既然有六個爻,我們就給每個爻一個不同的爻辭,來說明這個卦處於這個階段的特性是什麼,要注意什麼事項。這樣一來,當我們看到一個卦的時候,從整體的環境到部分的操作,都會非常清楚了。 六十四卦裡面,除了卦辭和爻辭以外,還有「用九」和「用六」。凡是有陽(—)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是用九。凡是有陰(--)出現的時候,你就要考慮到用六。 用六比較簡單,就是說如果是陰爻的時候,你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對你的人、對你的事要忠誠到底。因為陰是配合的,配合的人不能有太多的主見、太多的主張,而是要全力配合,忠貞到底。 當陽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是創造性的,跟陰是不太一樣的。一個有創造性的東西,不能亂變。所以用九告訴你,雖然你是陽,雖然你要創造,但是你要完完全全把握住不同階段的特性,不能只想到創造,否則到最後就是亂變,就會禍患無窮。所以對用九要非常小心,要告誡自己,就算是陽剛十足,就算是創造力無窮,也要注意一句話,叫做階段性的調整。因此同樣是龍,有的龍可以飛,有的龍還是不能飛,要看自己在什麼位置,是什麼特性,不能隨便地表現。 要看《易經》裡面的卦,當然得從乾卦開始說起。
|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