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八背捨

行者靜坐修觀,則能生出八種背捨。

  何謂背捨呢?背是違背,捨即棄捨,意思是說背棄三界之五欲,捨卻諸有之著心,所以稱為背捨。

  修此觀能開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煩惱盡,即證阿羅漢果,至此,八背捨即轉名為八解脫。

  八背捨為: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此即內外俱觀。行者以不淨心先觀自己色身不淨,如觀身體腐爛,血肉塗地,臭穢難聞,無有一處可以愛樂。由於欲界貪欲煩惱不易斷,故更要觀他人色身不淨,令心生起厭惡,俾能棄捨愛樂。

  一、內無色相外觀色

  此時已滅內身色相,由於行者諦觀內身骨人,虛假不實,內外空疏,漸見骨人,腐爛碎壞,猶如塵粉,散滅歸空;故名內無色相。但外四大未見壞滅,故仍以不淨心觀外色相,令生厭惡,捨棄外貪。

  三、淨背捨

  淨即緣於淨相。此時身受樂,故云身作證。行者於二背捨後,已除外色不淨之相,但於定中諦觀八色光耀,入深三昧,練此地水火風及青黃赤白之八色,極令明淨,住心緣中,即能泯然入定,與樂俱生。八色光明,清淨皎潔,如妙寶光,滿諸方,照心明淨,樂漸增長,滿身中,舉體怡悅,既親證此法,故云身作證。又能背捨根本貪欲,心也不著其境,故名淨背捨,又名無漏三禪。

  四、虛空背捨

  行者於欲界定後,已除自身皮肉不淨之色;初背捨後,已滅內身白骨之色;二背捨後,又掃除外身一切不淨之色,此時唯餘八種淨色。至第四禪,此色皆以心住,譬如幻色,依幻心住,若心捨色,色即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即入無色虛空之處,故名虛空背捨。

  五、識處背捨

  行者若捨虛空之處,一心緣識,當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起,悉皆苦、空、無常、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故名識處背捨。

  六、無所有處背捨

  行者若捨識處,一心緣無所有處,當入定時,也觀此定,依五陰起,若五陰空,定不可得,均皆苦、空、無常、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故名無所有處背捨。

  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

  行者若捨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當入定時,也觀此定,依五陰起,五陰若空,定從何有,由此觀之,悉皆苦、空、無常、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故名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

  八、滅受想背捨

  受即是領納,想即是思想,即五陰中受想二心。由於行者討厭此心,常時散亂,此時雖無粗重煩惱,但未滅除諸心數法,故欲入定休息,盡滅一切心數法,而非心數法也滅,今欲背捨受想諸心,故名滅受想背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的頭像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紀老大姓名心理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